“我已经圆了两弹一星梦和航天强国梦,有生之年,我还要为第三个梦而努力,那就是在广东建起智慧航天城。”近日,我国知名航天专家、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何质彬在接受记者正常采访时说。
今年84岁高龄的何质彬曾参与“两弹一星”的研发,后发起并主持了海南航天发射中心项目。退休后,何质彬院士为青少年航天科普倾注了大量心血,从2016年起,他在广东开展了上百场青少年航空航天科普活动。此外,何质彬还在广州挑选了几片土地进行太空作物试种,如果不经提醒,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位在田间作业的老人竟是我国知名的航天科学家。
近日,首届全国青少年航天创新大赛广东赛区选拔赛颁奖典礼在广东科学馆举行,何质彬作为颁奖嘉宾出席典礼,并接受了本报全媒体记者正常采访;随后记者又来到白云区沙滘新村的一片农田里,何质彬试种的一批太空作物刚收获完毕,他也与记者畅谈了广东青少年航天人才的培养以及他的“航天梦”。
“来,尝尝我的太空黄瓜和太空南瓜。”采访中,何质彬院士热情招呼记者品尝他用太空种子种出来的太空作物。记者发现,这些黄瓜除了个头比一般黄瓜“粗壮”一些之外,口味也比较清甜,这些都是何质彬用“太空种子”加上无土栽培技术试种出来的。
何质彬介绍,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尝试太空农业。“我国1987年第九颗返回式卫星首次搭载着精挑细选的小麦、水稻、青椒等百余个品种的农作物种子,从那以后,众多蔬菜、瓜果、花卉都进入种植范围以内。”科学家通过飞行器把地球种子送上太空,利用太空高真空、微重力、空间射线等条件诱发其遗传基因改变,回到地面后再将优良特性固定,从而改良农作物品种。
作为航天专家,何质彬从几年前开始便在惠州和广州挑选了几亩农田尝试太空作物试种。他表示,在一般人看来,太空育种似乎就是将种子带上太空观察其变化就好了,但实际并非如此。“太空育种是遵循择优录取原则的,并不是每一颗种子被带上太空后都能被培养成优良品种。整个育种周期也需要数年,在挑选时要优中选优,选择具有高产、优质和抗病特征的农作物种子,经过第一代种子培育、第二代选育、第三代加代选育,还有必要进行多区域试验,最终才能选出优质的太空种子。”
自2016年回到老家广东后,何质彬便进行试种,如今他已经遴选出几个蔬菜品种,具备比较好的推广前景,包括黄瓜、丝瓜、南瓜、苦瓜、番茄等品类。何质彬表示,航天产业落地后具有广阔的未来市场发展的潜力,太空作物能在较为苛刻的环境下生存,并能保持比较高的产量,如果在这方面加强科研,将有很大发展潜力。
“我大学一毕业就干航天,如今退休了还在干航天,我和别人开玩笑说,我这辈子就是干航天的命。”何质彬说。
1962年,何质彬大学毕业后进入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工作,从此他便走上了研发道路。1967年,何质彬参加我国首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的研发工作,成为“两弹一星”元勋孙家栋手下的一名干将。
何质彬介绍,当时他负责对所有上天的产品做验收,判断卫星的各部分是不是满足上天条件。“当时,东方红卫星的所有原配件生产好了,都要拿到我这个地方进行检测,性能通过合规性检测了才能上天。我的工作说白了就是‘鸡蛋里挑骨头’,卫星是要飞上天的,一个小螺丝钉都不能有问题。”何质彬回忆,他和同事制定了最严格的技术标准,所有元器件都要满足相关标准才能通过他们这一关。
从那以后,何质彬逐渐成长为国家的科研中坚力量。他后来曾担任卫星系统主管工程师、总检验师,管理系统总设计师,并荣获航天一等功、二等功,还荣获国防科工委授予的荣誉证书和奖章。
回想起当年的峥嵘岁月,何质彬豪情满怀。“我们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那么艰苦的条件下搞起了‘两弹一星’,震惊了世界,当时靠的是什么?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
何质彬介绍,当年,像他这样刚毕业的大学生被安排做基础性的计算工作,像和导弹的研发需要高速计算机辅助计算才能进行方案论证。当时中科院已经研制出了609电子模拟计算机,体积很庞大,但这种计算机容量较小,运算速度不够快,只可以做一些基本的验算和粗糙的仿真试验。尽管如此,当年这批年轻人仍然运用这种计算机得出了大量的基础数据,为专家们研发和导弹做数据参考。在他看来,“两弹一星”精神在今天并没有过时。
本月,中国空间站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梦天”实验舱即将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截至目前,包括中国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天舟四号货运飞船、问天实验舱等重大发射任务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而文昌航天发射场,当年正是在何质彬这位广东航天专家的倡议和推动下建设起来的。
从1995年起,退休后的何质彬便开始筹建海南航天发射中心项目。何质彬和记者说,在海南航天发射场建设过程中,著名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钱伟长发挥了及其重要的作用。1956年,钱伟长担任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筹委会主任,1996年在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成立40周年的庆祝大会上,何质彬向钱伟长报告了自己正在筹建海南航天发射场的消息,钱伟长当即表示支持。“有了钱伟长支持,我的底气就足了。”
为了给海南航天发射场建设提供选址参考,何质彬绕着海南岛的海岸线走了一圈进行详细调查,那一段时间他几乎每个月都要从海南飞到北京去和各方面的专家、科研院所进行座谈、协商。“我当时只有一个想法,不管这事再难,也要把它干成。”
何质彬表示,在海南建设发射中心的好处显而易见。首先,距赤道越近、纬度越低,地球自转速度越大,利用惯性离心力能节约燃料。在燃料不变的情况下,火箭能节约推力携带更大的载荷。在海南发射的卫星进入轨道后所耗燃料最少,卫星寿命将延长几年;其次,将发射场建在海南,通过海运方式还减少了火箭运输的难题,不论多大重量的火箭,都可以轻松走海路运输过来。
即便如此,当年提出在海南建设航天发射场依然面临着多方面的压力。于是1999年和2000年,何质彬又联合多位航天专家先后在全国两会上提交议案,随后国务院授命国防科工委对该项目实施论证。经过十多年努力,2007年9月,我国开始筹划在海南省文昌市建设新一代运载火箭发射场。如今,文昌航天发射场慢慢的变成了一个现代化的航天发射场。“可以说,文昌航天发射场托举起了中国的航天强国梦,文昌发射场建成,意味着我的航天强国梦也实现了。”
虽然已经84岁了,但何质彬献身航天事业的初心不改。退休后,何质彬为青少年航天科普倾注了大量心血,从2016年起,他在广东陆续开展了上百场青少年航空航天科普教育活动。
目前,何质彬正按照计划在广东建设20个航天科普教育基地。“让广东青少年从小就培养科学家的潜质,形成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浓厚氛围,让更多青少年能勇攀世界科技高峰。希望我能工作到100岁,把更多的青少年培养成科技强国的栋梁。”
谈及自己“第三个梦”,何质彬和记者说,在广东建设智慧航天城这一想法,在他前几年到国外参观考察后更加强烈。“目前全世界只有美国发展了航天旅游这一领域,但他们的太空公园只有太空科普、太空旅游两个功能板块共12个场馆;而我们的智慧航天城计划将有4大功能、9大板块、42个场馆。”
他介绍,智慧航天城主要是用航天仿真技术和模拟技术,通过计算机程序操作,模拟火箭发射、卫星升空、遨游太空、登陆月球、空间站工作生活等情景,能够让广大青少年和普通公众近距离接触航天科技,比如青少年能够最终靠在场馆中模拟航天器发射时的感受,还能体验在空间中的失重感觉。
“太空奥林匹克智能体育中心将是智慧航天城重要的一个板块,其中太空体育运动学又是太空奥林匹克智能体育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何质彬表示,通过航天领域前沿研究成果与技术创新,开展太空体育学的研究,无论对探索人类在太空的生存与发展、健康与运动还是促进运动员提高运动成绩,都有很大的意义。
何质彬表示:“国家提出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科学技术创新中心,而智慧航天城的建设刚好与这一国家战略相契合。”
让何质彬高兴的是,这些年中国航天领域的“广东军团”正在崛起,很多国家的重大航天项目都有广东高校和专家参与。
他表示,智慧航天城一旦建成,将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首个智慧航天城,届时他准备申请将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大会永久会址落户广东。“届时,年年都会有国际顶级航天专家来到广东,广东将成为国际航天人才的集聚地。”说起自己的计划,何质彬信心满满,他希望智慧航天城项目能在10年内建成。
Copyright © 爱游戏体育平台赞助马竞官方app,合作伙伴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 技术支持 苏ICP备15051970号-1